台灣自1970~1980年代開始規劃發展半導體產業,陸續透過國家政策推動大型計畫,建立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基礎。透過經營模式的創新,我國從IC設計、晶圓代工到專業封測代工,進行價值鏈上的水平分工,從無到有建構起目前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半導體產業。此一發展經驗,已為中國大陸政府發展自主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參考範本。
未來半導體市場之成長動力將來自於如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新興垂直應用,順應物聯網的發展趨勢,更將需要能彈性整合的產品設計與生產模式。 |
2014年中國大陸政府推出「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以來,大陸持續增加對本土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扶植的力道,包括募集超過1300億元人民幣之大基金,配合各地方基金,協助大陸半導體業者進行整併,甚至發動全球購併,已對台灣產業造成潛在威脅。
在大陸崛起之下,我國產業界已無法忽視新興大陸業者造成的威脅,不過各方對因應方式的意見甚為多元,部分產業意見認為應追求進一步的開放與合作,也有部分產業界或其他社會意見認為應該防堵對岸產業。日前則傳出未來的政府領導者在與竹科半導體業界座談時,出現有關於籌組台灣半導體國家隊之提議,希望藉此強化我國產業的競爭力,穩固現有的領先地位。
若從國家資源的角度而言,現階段我國政府與半導體產業之資源相對有限,尤其在資金方面,恐難與大陸動輒千億人民幣資金的投入相抗衡。因此,在台灣政府缺乏足夠的資金或資源之下,我國恐不易由政府資助業者在國際或國內市場上發動大規模的購併,也不宜冒然由政府推動大規模的產業整併,否則可能在國際上面臨反壟斷等公平交易之爭議。
但若任憑我國企業以單打獨鬥的方式,與挾全國資源為後盾之大陸半導體供應鏈進行競爭,我國業者確有可能遭到各個擊破,甚至面臨被邊緣化或被取代的危機。尤其傳統3C應用晶片多偏向於以規模經濟為主,中國大陸若憑其資金優勢持續在全球發動併購,不斷擴大其經營規模並取得相關技術,未來在3C應用晶片相關領域中,恐怕僅一線龍頭業者具備與中國大陸業者競爭之條件。
我國半導體產業一方面不宜與中國大陸進行資金規模的競爭,另一方面又不能任由業者因缺乏奧援而被對手鯨吞蠶食,在此政策的兩難中,我國應發展不同於大陸國家基金的策略模式,從培養利基市場競爭力的角度,重新思考台灣的半導體業國家隊。
在目前傳統3C應用晶片市場趨於成熟下,未來半導體市場之成長動力將來自於如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新興垂直應用,順應物聯網的發展趨勢,更將需要能彈性整合的產品設計與生產模式。在此市場與技術趨勢下,我國應可在既有技術、客戶關係與產業聚落上,發展半導體與ICT產業的虛擬垂直整合,藉此進一步擴大我國的領先優勢。
具體而言,目前在資通訊電子產業朝物聯網等新興應用發展之下,其產品呈現少量多樣的形式,需透過變樣變量的智慧製造生產模式以為因應,但在智慧製造技術未臻成熟之際,可透過零組件模組的設計方式,以模組為單位進行堆疊組合,藉此支援少量多樣的產品設計與生產。
上述模組與業界所提出之次系統概念相當,惟目前產業中仍缺乏提供次系統設計服務的廠商,多數次系統的設計、生產仍侷限於傳統品牌業者或系統代工製造業者的內部價值活動中,提高了新興應用開發的進入門檻,進而限制了應用與產品之創新發展。
若我國能透過國家的少量資金為火種,吸引上下游之產業資金投入,投資設立次系統設計服務公司,可望彌平目前的產業鏈缺口,串接我國IC產品與終端產品之設計與生產,並進一步與我國龐大的ICT製造業結合,形成我國資通訊電子產業的虛擬垂直整合平台。
透過此一虛擬垂直整合的方式,將可望進一步發展為台灣半導體業與下游系統產業整合之國家隊,甚至與國際大廠整合為國際隊,藉此在兩岸半導體業的零和遊戲中,尋求台灣產業發展的新利基點。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