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情況下,在個人無線通訊、家庭有線通訊的要求亦與日俱增,前者已由GSM、GPRS、進到第三代IMT-2000,後者則有由電話線、cable線進展到光纖的趨勢,其中不祇系統架構、電路設計有重大變革,且其主要規格如傳輸數據速率亦快速增加;而這些成果主要拜半導體製程技術突飛猛進之賜,尤其矽製程技術在高頻/高速特性的突破性進展,加上其高度整合性,使其成本的降低與市場的擴充造成良性循環,促進整個產業澎渤發展。
選擇適用於通訊產品的ICs製程技術,一直有很大爭論,尤其在所謂的RF CMOS加入戰局之後;過去幾年以來通訊ICs零組件有各種方式被提出,包括Silicon-Based技術(CMOS、Bipolar、SiGe HBT、BiCMOS),III-V族技術(GaAs/InP MESFET、HBT)。雖然最終的考量應是經濟因素,能以最低成本和最快時間將產品推出市場的將是最大贏家;但各種製程技術的高頻特性,無疑是開發階段中作為評估的重要依據。基本上III-V族技術其高頻特性是優於矽製程技術,但在矽製程技術不斷降低尺寸、提昇效能情勢下,其高頻特性能已能進一步滿足電路規格要求,在成本和整合性的考量之下,無疑有將漸漸取代GaAs的可能,尤其在10GHz以下產品。
本文主要探討矽製程技術在無線通訊產品的發展現況及挑戰,分別從無線通訊發展趨勢、元件高頻特性、和RF功能單元實現,來分析各式ICs技術之優缺點與限制,涵蓋著noise figure、linearity、gain、phase noise和power dissipation諸多高頻系統特性,其中亦兼論到寬頻光纖通訊ICs,最後對目前在研究發展的新興技術作一番探討,並認為High Performance SiGe BiCMOS為目前最實際可行、有效技術。
無線/光纖通訊發展趨勢與架構
無線/光纖通訊發展趨勢
在不久將來,可預測個人通訊網路系統將會如(圖一)所示,包括以WLAN(或Bluetooth)連接的短距離(10~30m)、cellular phone連接的長距離(1.0~5km)無線通訊網路,以及以光纖連接的有線通訊網路;為因應多媒體的需求,兩者傳輸速率亦與日俱增,這也是高頻半導體製程技術,尤其矽製程技術發展的主要原動力。
《圖一 個人無線/光鮮通訊網路 ([Source]: IBM J. Res. Develop.) [1]》 |
|
如以無線通訊網路發展趨勢來看,其移動率和傳輸速率的演變可以(圖二)表示,其中陰影區域為目前正在開發三種不同需求的無線通訊技術,IMT2000 (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2000) Phase I為高移動率/低容量系統,其傳輸率依移動率的快慢可從144Kbps到2Mbps,AWA (Advanced Wireless Access)為低移動率/中容量系統,其傳輸率可達10Mbps,WLL (Wireless Local Loop) 或LMDS (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ed System)屬靜止/高容量系統,其傳輸率將超過20Mbps以上;前兩者被稱為過渡期的第三代cellular phone,將在2010年進一步結合發展成高移動率/高容量的第四代。
另外,有關有線光纖通訊網路系統,如SONET (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其傳輸速率亦由之前100Mbps、2.5Gbps、10Gbps,快速提昇到40Gbps。
《圖二 無線通訊系統移動率與傳輸速率的演進 ([Source]: Solid-State Electronics) [2]》 |
|
無線/光纖通訊架構
典型無線通訊終端產品(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的功能方塊圖如(圖三)所示,同時亦顯示各個功能方塊所應用到的各式ICs製程技術。GaAs主要用於靠近天線的前端(front-end)區域,包括RF T/R switch、LNA、PA,取其具有低電流損耗、低雜訊、高功率效率,尤其GaAs在switch處於off-state狀態所具有的低耗損(insertion loss)、高隔離(isolation)的特性,更是其它技術不易取代;Bipolar (BiCMOS)則用在mixer、frequency synthesizer等中頻信號處理,有時亦涵蓋LNA 和VCO,視系統需求而定;基頻部份則非CMOS莫屬。
《圖三 典型無線通訊終端產品的功能方塊與製程技術》 |
|
至於光纖通訊高速電路部份架構如(圖四)所示,之前皆屬III-V族技術,包括所有功能方塊的ICs以及Laser、Photo Diode,目前除後者光電元件外,已有多種電路利用矽製程技術來製作,傳輸速率高達40Gbps都已被驗證。
《圖四 光纖通訊收發器高速電路架構〈資料來源:Source: Lucent's Presentation [3]〉》 |
|
各式ICs技術高頻特性與RFICs Block實現
各式ICs技術高頻特性
應用於無線通訊IC的電晶體,最能顯示其高頻特徵的有底下幾個參數:1. Short-circuit current gain band width (fT);2. Maximum power gain bandwidth (fMAX); 3. Minimum noise figure (NF); 4. Maximum power-added efficiency; 5. Linearity (IIP3)。在眾多的半導體技術中,目前各自擁有成熟技術的特徵值比較,可由(表一)看出。基本上GaAs (MESFET、HBT)其高頻特性是遠優於Si BJT(CMOS),但在Si BJT(CMOS)不斷降低尺寸、提昇效能情勢下,GaAs已無法像CMOS在數位ICs技術中一樣一直佔有主流地位,如果Si BJT(CMOS)高頻特性能進一步滿足電路規格要求,在成本和整合性的考量之下,無疑將漸漸取代GaAs,此點將為底下章節討論重點。
表一 各式IC技術元件高頻特性比較
Criterion |
Si BJT |
Si/SiGe HBT |
GaAs
MESFET |
GaAs
HBT |
BiCMOS
BJT |
BVCEO/BVDS |
4 |
4 |
8 |
15 |
6 |
FT(GHz) |
32 |
55 |
50 |
30 |
13 |
FMAX(GHz) |
35 |
55 |
60 |
70 |
11 |
GMAX@2GHz(db) |
24 |
28 |
20 |
19 |
17 |
Noise figure@2GHz(db) |
1.0 |
0.5 |
0.3 |
1.5 |
1.0 |
IP3/P-1 db(db) |
9 |
9 |
12 |
16 |
9 |
Power-added efficiency@3V(%) |
|
70 |
60@5V |
70 |
40 |
如果將電流損耗、被動元件整合性、製造複雜度考慮進來,可以歸納成(表二);理想RF IC製程技術應該同時能達到低雜訊、高線性(high IIP3)、低電流損耗、高度整合性、低製造成本的要求。
表二 理想RFICs製作過程
Criterion |
Ideal |
GaAs
MESFET |
RF
MOSFET |
Bipolar |
Si/SiGe
HBT |
Noise Figure |
low |
low |
high |
moderate |
low |
Input IP3 capacity |
high |
high |
moderate |
moderate |
high |
Current consumption |
low |
low |
high |
moderate |
low |
Passive component
integration |
high |
high |
low |
low |
high |
Implementation |
low |
high |
low |
low |
high |
Source :Microwave journ﹝4﹞
RFICs Building Block實現 (各種製程技術考量、比較)
底下將就如何利用不同ICs製程技術來實現前述RFICs各個主要building block,作一詳盡探討,主要討論每個RF /IF building block的重要規格參數,和達到此規格所需要的元件參數,以及不同ICs製程技術優缺點與限制。
1. Low-Noise Amplifier:
LNA是RF效能優劣的第一道關卡,因為要能將來自天線眾多混亂信號中取出所要信號,LNA需要具有低雜訊(low noise)、高線性(high linearity)特性,其分別指標為noise figure(dB)、third-order input intercept point(IIP3);另外高增益(high gain)、低功率消耗(low dc power consumption)亦是必須考慮參數。
電晶體(BJT's and FET's)的minimum noise figure可以表示為
(公式一)
Noise Figure ~" 1+ kgm rb/g (f/fT )
2(公式一) |
電晶體要獲得低雜訊,其input resistance (rb/g)要儘可能降低,同時拉高cut-off frequency。一般來說(rg)MESFET < (rb)BJT < (rg)MOSFET,提昇Si-RF特性必需降低rb/g值,Bipolar除可由水平方向縮小尺寸降低寄生基極電阻外,另外亦可藉base-engineering來提高基極濃度,進一步降低rb值;MOSFET's則要降低poly- gate電阻,常用方法為 polycide gate,最近更有人提出“T-gate”結構,使其rg快逼近MESFET's。
(圖五)顯示不同技術所製作出來的LNA,在2 GHz頻率時其Gain / Pdc比值對NF作圖,Gain / (Pdc·NF)此特徵值(figure-of-merit)為LNA效能重要指標,愈高者表示在同一個NF值之下其gain愈高且功率損耗愈低,亦就是其效能愈佳,由圖可看出Si CMOS落在0.4 (1/mW)線以下,Si bipolar稍好可達到1.0 (1/mW),GaAs介於1.0 ~ 2.5 (1/mW)之間,最近SiGe HBT甚至可達5.5 (1/mW),表示silicon-based元件特性亦可優於GaAs。
《圖五 各式製程技術其FOM值的比較 〈資料來源:Source : IE3 SC [5]》 |
|
2. VCO & Frequency Synthesizer:〉
因為受到不易on-chip製作高Q值inductor、varactor-diode,和無法調正製程變異所造成偏移等種種限制,VCO目前大都為混合式(hybrid),利用低1/f bipolar、高Q表面黏著inductor、varactor-diode等分立元件組合而成,並可作溫度補償和雷射調正以達到設定中心頻率;一般bipolar具有1/f noise轉折頻率在1 KHz以下的特點,單晶片LC tank VCO其phase noise目前約略可作到 -105 dBc/Hz (at 100kHz offset)。如果channel spacing 要更窄以容納更多頻道,則1/f noise corner frequency要更一步降低,LC tank之Q值要求亦更高,將是單晶片整合最大挑戰。
由phase detector、VCO、prescaler組成的phase-lock loop (PLL) frequency synthesizer提供可程式穩定頻率作為混波、解調/調變之用,其主要特性參數為phase-noise、power consumption、lock-up time;高速BiCMOS可為PLL設計作最佳組合,bipolar用來設計高速(2.5 GHz)、低電流(< 4mA)的prescaler,CMOS則用在低功率divider和charge-pumps上,雖然0.35 um以下CMOS號稱可完全取代BiCMOS,但bipolar所具有極高的transconductance,使其用於prescaler的輸入信號僅須50 mVp-p swing,比起CMOS需要大於400 mVp-p小很多,因此綜合考量下其performance仍優於CMOS。另外PLL功能單元電路如charge pump、prescaler所產生noise亦會影響整體PLL phase noise,尤其close-in phase noise主要來自於這些電路,因此具有較低1/f noise bipolar元件在這方面仍較具優勢。
3. Power Amplifier:
如同VCO一樣,PA亦是不容易整合成單晶片的一個功能單元;目前常用PA模組是由高效率功率電晶體和分立高Q值被動元件組合而成,雖較易調整阻抗匹配以獲得最佳功率輸出,但比起作成單晶片PA,仍是成本較高,佔太大空間更是不利;而單晶片PA目前最大問題還是無法有效整合高Q值(Q > 50) 、低損耗被動元件。
基本上,應用在RF IC產品的PA為Class-AB mode操作,以獲得良好linearity、power-added efficiency (PAE),應用於此種型式PA的電晶體主要考慮的特性參數,包括功率輸出最大頻率(fMAX)、線性度(linearity)、崩潰電壓(BVCEO - bipolar或BVGDS - FETs);在考慮崩潰電壓和linearity時,bipolar元件比較不利,目前用在無線電通訊終端產品主要為GaAs MESFET或LDMOS,但在工作電壓不斷降低,高頻bipolar崩潰電壓的限制將漸漸消除,利用SiGe作成的PA已可作到65 % PAE、25 dB增益、2.0 mW/um2功率密度,在cellular產品應用上頗有競爭力。
高頻/高速矽製程技術發展現況與挑戰
早期無線電通訊產品是由龐大笨重、昂貴、耗功率的混合式零組件組成,但在可攜式終端產品追求輕薄短小及普遍化的強烈需求下,能同時達到便宜、低功率、大產量的高度ICs整合化,無疑是最佳選擇;但目前這類終端產品還是需要不少分立零組件(discrete component)來組合以達到系統規格要求,仍無法作高度整合,這可歸納成幾個因素:(1) 尚無單一IC製程技術能同時滿足無線電通訊產品所有功能單元需求;(2) 高效能被動元件(filter, inductor, capacitor)尚不易整合在Si 製程技術上;(3) 各個功能單元之間隔絕尚未完全克服。亦就是說為達到所謂“Single-Chip Radio”,系統架構、製程技術上尚需要作重大突破。
在Silicon-based RFICs技術中,RF CMOS在深次微米技術的開發浪潮下,尤其在"system on a chip"觀念被提出之後,無疑是進展最快速和最具前瞻性的,但在MOSFET元件特性先天性的限制和系統整合成單一晶片的眾多問題,未被解決之前,先由目前數個ICs組成核心架構中,利用電路設計改變與製程技術提昇,逐漸提高頻率範圍和進一步整合周邊分立零組件,其中BiCMOS技術不失為實際可行辦法;底下將就上面陳述,分別由High Performance BiCMOS、RF CMOS、On-Chip Inductor (RF MEMS)來探討製程技術發展方向。
1. High-Performance BiCMOS:
在深次微米CMOS技術逐漸涵蓋所有數位邏輯IC趨勢下,Analog BiCMOS則在另一澎渤發展的類比混合式IC領域裡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無線通訊IC產品上;有別於digital,BiCMOS是將bipolar和CMOS組成邏輯閘運用,高頻Analog BiCMOS則依功能區分為類比和數位單元,類比功能單元以高頻特性較佳bipolar元件來設計,數位單元充份運用CMOS耗電省、密度高的特徵,而達到整合性高的IC製程技術,因為強調bipolar元件的高頻特性,此類技術亦稱為High-Performance BiCMOS(HP BiCMOS)。
HP BiCMOS主要在提昇bipolar的高頻特性,基本上可從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的縮小(scaling)來著手;水平方向除可藉由lithography的進展將design rule大小降低外,亦可祇從結構的改變 - single-poly non-self-aligned(SPNSA)演變到double-poly self-aligned (DPSA),利用extended poly-base contact和self-aligned特性來降低寄生電阻、電容,尤其是基極電阻和集極電容,對降低noise figure、提高fmax有很大助益;垂直方向則作淺射極/基極介面,以降低基極寬度來提高截止頻率,傳統上是調變基極攙雜離子能量、濃度和射極迴火溫度、時間,但因製程寬限(process window)很窄,在獲得淺基極介面寬度的同時,極易失之於表面E-B介面濃度過濃易造成隧通(tunneling)漏電,或失之於基極寬度內濃度過淡使得穿透(punchthrough)電壓過低。
解決之道在於能作出類似箱形介面(box profile),以同時避免上述兩個問題,磊晶基極(epitaxial base)技術已被初步驗證可達到此目標,在世界各地展開這方面的廣泛研究,尤其SiGe (base) bipolar更獲得極大進展,可輕易作到fT > 50 GHz、fmax > 75 GHz、(NF)min < 1.0 dB,高頻特性逼近GaAs MESFET。
以IBM的不同世代(design rules)SiGe BiCMOS的元件特性來看(表三),在0.18um技術中HP (High Performance)NPN元件的截止頻率(fT)已高達120GHz,其相對Hi BV (High Breakdown)NPN fT約為30GHz,前者用來設計高頻/高速電路,後者將用來作PA設計。
表三 不同世代IBM SiGe BiCMOS製程技術
Lithography |
μm |
0.5 |
0.25 |
0.18 |
NPN fT(Hi BV/HP) |
GHz |
28/45 |
28/45 |
30/120 |
NPN fMAX |
GHz |
50/60 |
50/60 |
50/100 |
NPN BVCEO |
V |
5.5/3.3 |
5.5/3.3 |
5.0/2.1 |
NPN Density |
Relative |
1x |
1.15x |
1.52x |
Emitter Width |
Μm |
0.42 |
0.3 |
0.18 |
NFMIN |
DB |
0.8 |
0.8 |
0.4 |
CMOS Supply |
V |
3.3 |
2.5/3.3 |
1.8/3.3 |
CMOS Pwr |
mW/MHz/gt |
0.3 |
0.1 |
0.03 |
CMOS Gate Delay |
ps |
90 |
50 |
33 |
CMOS Density |
relative |
1x |
4x |
7.5x |
BEOL M1 Current Density |
relative |
1x |
0.94x |
1.5x |
BEOL Metal |
Material |
Al |
Al |
Cu |
Source : IBM SiGe BiCMOS Technology [6]
2. RF CMOS:
RF CMOS最近一直有很多進展報導,分別從元件佈局設計(folded gate)、多晶矽閘極電阻降低(polycide gate、“T”metal gate),顯示在0.15 um 以下CMOS元件其高頻特性已逼近、甚至超越bipolar元件;以Toshiba's 0.15 um RF CMOS為例,可達到fT = 42 GHz、NFmin = 1.4 dB (at 2 GHz)。但MOSFET有一先天限制,其noise figure反比於transconductance (gm),在低汲極電流時gm甚小,造成其NFmin遠大於最低值;相對於bipolar元件要達到相同的noise figure,CMOS需要更高電流或更大面積來達成,對講究低耗電的可攜型無線電終端產品來說是一大不利,以發表的兩個例子作比較,CMOS-only LNA需耗電20 mW以達到NFmin = 1.9 dB (工作於0.9 GHz, 2.7 V),而bipolar LNA僅需耗電3.8 mW以達到NFmin = 2.1 dB(工作於1.9 GHz, 1.9 V)。
另外為克服矽基材耗損大、高頻隔絕差的的問題,RF CMOS/SOI亦漸漸被提出,如0.5 um T-gate CMOS/SOS作成的LNA,在工作於2.4 GHz頻率耗電14 mW情況下,其NFmin可作到2.8 dB;又如0.7 um技術作成fractional_N PLL,工作於1.1 GHz頻率耗電24 mW情況下其phase noise可作到75 dBc /Hz;其中耗電和雜訊的改善主要得助於高阻值基材的隔離效果。
整個RF CMOS發展藍圖可由(表四)看出端倪,隨著design rule逐漸縮小其fT、NF高頻特性皆可逐漸提昇,但如前所述其代價是要以較高power consumption來達到,將是RF CMOS最大限制。
《表四 RF CMOS發展藍圖〈資料來源:Source : Hiroshi Iwai [7]〉》 |
|
3. On-Chip Inductor (RF MEMS):
在無線通訊電路中,被動元件(passive component)扮演著極重要角色,在很多單元裏發揮調變功能(圖六),是目前無法單晶片化的主要瓶頸;其困難處在於以矽製程技術不易作到低損耗(high-Q)的電感、電容、電阻,其中又以On-chip inductor最為棘手。
《圖六 在無線通訊架構中被動元件的角色 〈Source : Lucent's Presentation [8]〉》 |
|
On-chip inductor應用於電路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或VCO的LC tank,在減少外接分立零組件的要求下,扮演非常重要角色;不過長期以來其Q值都無法作高,主要受限於其值是正比於電感繞線所圈繞面積,但IC chip面積資源是有限的,無可避免要受到極大限制,因此需要其它的辦法克服,目前作法大都是從減低其串聯電阻和減少基材電磁損耗兩方面著手,包括加厚金屬層、多層金屬層作連接並聯、和挖空電感底下基材、墊厚底下介電質,但這些改善措施對Q值的提昇仍有限,僅能達到5 ~ 20之間,其中Q值最高者同時利用半絕緣基材及加厚金屬層,但比起Q值約為50 ~ 500的off-chip電感仍遜色不少。
更進一步改善on-chip inductor特性的方法一直在積極開發中,如3D coil inductor以電感線圈垂直於晶片有效降低對基材的電容和磁渦流損耗(eddy current loss),其Q值可達30以上;又如tunable inductor由交連的RF 和Drive兩個線圈組成,利用兩者的相位差調出適量偏移,可使電阻損耗大輻降低,以得到Q值近於2000的電感。
針對上述問題最近幾年來有所謂的RF MEMS研發,利用MEMS技術在晶片上製作出高效能被動元件,涵蓋inductor、tunable capacitor、switch、resonator,進一步單晶片化。
高頻/高速電路設計發展現況與挑戰
高頻/高速的電路屬於類比/數位mixed-mode的設計,除需要有準確的主、動元件的高頻模型參數,包括大、小信號及高頻寄生效應,另外元件間拉線、功能單元間藕合效應,以矽晶片為基材來製作其效應更加嚴重,在設計時必需特別加以考慮。
底下將以幾個實際產品來說明目前RFICs製程技術的狀況,主要以BiCMOS為主,並和RFCMOS、III-V族作產品規格的比較:
National Semiconductor - 高整合度 DECT Radio Transceiver
整個DECT系統包括三個IC和多個分立零組件(discrete component),三個IC分別為GaAs power amplifier、BiCMOS RF Transceiver chip、CMOS baseband controller;RF次系統除兩顆IC外還含有分立元件switch、filter、VCO、LNA。RF transceiver chip (LMX3161)高度整合mixer、IF amplifier、IF limiting amplifier、quadrature demodulator、RSSI、1 GHz PLL、regulator、freuency doubler等多種功能於一顆IC,為0.5 um BiCMOS (ABiC V)製程技術,屬single-poly self-aligned bipolar結構,其截止頻率fT = 18 GHz;應用於DECT系統上,在BER (Bit Error Rate) < 10-3,其靈敏度可達-92 dBm,符合系統規格(-86 dBm)要求。
Philips - 第二代 GSM / DCS-1800 晶片組
基本上RF部份除power amplifier、switch、filter、VCO外,全部整合成三顆IC (含LNA),分別為RF transceiver (SA1620)、IF I/Q transceiver (SA1638)、frequency synthesizer (UMA1019),屬0.65 um BiCMOS (QUBiC 2)製程技術,bipolar為single-poly self-aligned結構,其截止頻率fT = 20 GHz;其特點在於能相互切換提供GSM和DCS-1800兩種模式的系統應用。
Harris (Intersil) / IBM- PRISM II chip sets for IEEE802.11 WLAN
整個chip sets包括五個ICs和多個分立零組件(discrete components) (圖七),五個ICs分別為power amplifier with detector、RF/IF converter and synthesizer、I/Q mod/demod and synthsier、baseband processor with rake receiver and equalier、medium access controller,前三者屬中、高頻部份係以IBM 0.5um SiGe BiCMOS技術製作,結果遠優於bipolar/CMOS/GaAs的hybrid方式,如成本、腳數降低2倍、動態範圍增加4倍、傳輸速率增加5~6倍,其特性改善最主要得力於SiGe BiCMOS製程技術的運用。
《圖七 PRISM II chip sets for IEEE802.11 WLAN》 |
|
基本上,因為SiGe BiCMOS的優越高頻特性及高度整合性,已吸引眾多設計公司投入高頻/高速產品的設計,尤其IBM更是與Alcatel、AMCC、Harris、Hughes Electronics、National Semiconductor、Nortel、Tektronix策略聯盟,採取IBM's SiGe HBT/BiCMOS技術技術來開發眾多高頻/高速ICs,分別應用在Wireless、Networking、和Test-Instrument上,如(表五)所示。
《表五 設計公司與IBM策略聯盟推出SiGe BiCMOS產品〈資料來源:Source: IBM J. Res. Develop.) [1]〉》 |
|
結語
高度整合的無線/光纖通訊RFICs無疑是今日ICs技術最大挑戰之一,在全球各地積極研究發展下,已將各個功能電路單元整合的限制逐漸排除,達成低成本的單晶片目標指日可待;選擇合適製程技術來實現高度整合的RFICs,除了需要考慮各個關鍵單元的效能外,最後產品的價格、推出的時間更是決定因素。
如前所述RFICs產品最終的考量應是經濟因素,能以最低成本和最快時間將產品推出市場的將是最大贏家;CMOS以百倍於高速Bipolar、GaAs的產值在急速發展中,如果其高頻特性能更進一步驗證可有效應用於RFICs上,甚至媲美高速Bipolar、GaAs,則挾其巨大產能所帶來成本效益,將是RF CMOS全面介入RFICs領域的時候。
不過,在CMOS高頻特性的先天限制未完全克服之前,RFICs仍然是以GaAs和Bipolar技術為主;目前在2.5 GHz以下已有很多Bipolar (BiCMOS)產品商品化,包括chip set、single-chip transceiver,在成本考量之下已有逐漸取代GsAs的驅勢,而且在Bipolar技術不斷提昇之下,如SiGe HBT高頻特性的改善,其應用頻率已可涵蓋到5.0 GHz,甚至更高,應用範圍將更加廣汎;如果被動元件高頻特性能進一步提昇,整合能力的加強,將使RFICs 晶片組更加簡化,成本的降低、效能的提高都會獲得即時的改善。
最後,認為在Bipolar高頻特性不斷提昇情況下,強調Bipolar高頻特性的High-Performance SiGe BiCMOS應是目前最實際可行、有效辦法,以達到同時可兼顧高頻特性和高整合度的要求。
〈參考資料:
(1). B. B. Meyerson, "Silicon:Germanium-Based Mixed-Signal Technology for Optimi- zation of Wired and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IBM J. Res. Develop., Vol44-3, May 2000, pp.391-405
(2). M. Muraguchi, "RF Device Trend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Solid-State Elect- ronics, Vol.43-8, Aug. 1999, pp.1591-1598
(3). C. A. King, "SiGe Bipolar Transistors foe High Speed Optical Networking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Jul. 2000
(4). L. E. Larson, "Integrated Circuit Technology Option for RFIC's -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E3 SC-33-3, March 1998, PP.387-399
(5). D. Harame, "Status and Trends of SiGe BiCMOS Technology", Jan. 2002
(6). H. Iwai, "Next-generation RF Silicon Device Technology for Mobile Tele- communication", SPIE, Vol.3891, 1999, pp.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