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關於那些Micro LED新創公司
 

【作者: 籃貫銘】   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14401】


從生產成本來看,Micro LED不應該是一家小公司負擔得起的先進產品,但目前在市場上動作頻頻的,卻都是一些新創的小公司,究竟他們如何能夠投入這個產業,將來又要採取什麼樣的商業模式,這不僅可以作為觀察Micro LED技術發展的面向,也可以是一個新興技術如何形成產業鏈的範本。


要實現Micro LED很不簡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整個生產環節涉及了先進的機電工程、半導體製造和顯示控制等不同領域技術的整合,因此需要高階的整合人才,才有辦法通盤掌握;再者,目前的製程技術仍未成熟,尤其是量產階段的突破,因此需要投入龐大的設備研發資本。


獨立研發成本龐大 新創公司是個好選擇

所以一家已存在於市場的顯示技術供應商或LED製造商,若無足夠的資本支撐和務實的商業策略,否則都不會貿然的大動作投入,多數會選擇結盟或者階段式開發的方式,來吸收和分擔其研發成本。例如,晶電與工研院合作;友達與子公司隆達合作;蘋果找上台積電。


然而,這種結盟的方式存在著分工效率的風險,同時一但主要事業面臨不可預期的營運壓力時,也將難以持續保持專注,因此獨立的新創小公司就成了最佳選擇。這些新創公司透過向大廠募資,承諾為其解決關鍵的生產技術,助其縮短開發時程,甚至是真正實現Micro LED的市場。



圖1 :  Micro LED產業鏈雛形
圖1 : Micro LED產業鏈雛形

由獨立的新創公司來進行研發有什麼好處?


首先,能減少營運風險。對於主要業務已十分成熟的業者來說,要能維持其主業健康營運已是十分繁忙的工作,若要分出一部分心力來投入尚未成熟的新產品,對公司而言也是不小的壓力,因此交由新創公司來執行,其實有助於減少整體的成本。即使最後商業化不順利,也只需承擔單純的投資損失,不會有人員和其他軟硬體等額外的成本。


錼創(PlayNitride)就是一個例子,這家公司的創始團隊多為LED技術出身,因此深知LED事業所需的關鍵技術為何,有足夠的研發實力來替大廠操刀。而其主要股東也的確都是LED和顯示產業相關的知名業者,包含晶電和友達等,為其助拳可說是天作之合。


而根據錼創的簡介,其在Micro LED技術方面是以提供創新顯示技術應用為主,而這就像是一種代為設計新品,或者共同合作從事原型機設計的商業模式。


新創公司的另一個優勢,是能提高產品研發的成功率。全心全力永遠都是成功之鑰,對新技術的開發更是如此,因此由專職專業的人員來負責,不僅有助於縮短開發時程,順利進入商業化的機會也會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新創公司來沒有原本主業的負擔,在經營策略上也可以更加積極和具備侵略性。


彈性以對 能產生更多商業模式

然而,最重要的優勢,則是能產生更多元的商業模式。一個具有顛覆性的新技術如Micro LED,由於其產業鏈尚未完全成型,因此商業模式也就還有新的發展空間。再加上Micro LED的生產難度高,非常有可能被拆解成數個製造節點,而每個節點都有機會產生新的商業模式。



圖2 :  Micro LED新創公司具有的優勢
圖2 : Micro LED新創公司具有的優勢

舉例來說,某一家新創公司就聲稱提供巨量轉移晶粒薄膜為其產品,該公司能依客戶所需的尺寸進行定製,而客戶只需將已吸附晶粒的薄膜貼合至電路基板上,就能快速實現Micro LED顯示面板。


再者,由於Micro LED顯示技術目前仍存在著良率不高的障礙,因此非常需要檢測和修補的技術與服務,因此,專門針對Micro LED顯示的檢測和修補技術服務也有機會成為一項新的事業。


另一個例子,則是VerLASE Technologies,該公司提供一種稱為「Chromover波長變換技術」,它是一種使用特殊材料的薄膜變換層,能在藍光LED晶片陣列上,直接進行綠光和紅光的變換,是一種新的Micro LED顯示技術生產製程。


不過,不可否認的,這些新創公司多數可能都是短期經營的。如果發展的不順利,沒有健康的資金流入,那當然就會在短時間內馬上面臨倒閉的風險;相反的,若有重大的技術突破,那也很可能也會立即被收購,畢竟垂直整合對現在的顯示產業來說,仍是很有優勢的經營策略。


近期最知名的,莫過於鴻海收購了專門研究Micro LED巨量轉移技術的美國公司eLux,該公司就聲稱,已經發展出一種使用流體裝配和定位技術,來實現具備商業量產能力的晶粒巨量轉移流程。


LuxVue是另一家有名的Micro LED技術公司,而它成名的原因便是股權後來由蘋果收購,並從台灣的LED和顯示產業招聘頂尖人才,來全力衝刺Micro LED顯示應用和量產技術。


所以整體來看,這些新創公司的存在,代表了Micro LED技術仍處在研發階段,且目前也未有能符合商業價值的生產方式,因此仍會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況;另一方面,也意味著Micro LED的供應鏈和商業模式仍處在變動中,未完全成形,因此保持彈性似乎是目前有意投入的業者的最佳策略,過早,或者過大的布局似乎將充滿挑戰。


相關文章
揮別製程物理極限 半導體異質整合的創新與機遇
跨過半導體極限高牆 奈米片推動摩爾定律發展
驅動技術譜新章 Micro LED躍居最佳顯示技術
最後一塊拼圖?終極顯示技術Micro LED助攻面板業轉型
創新驅動電路設計 挑戰Micro LED顯示效率極限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鴻海推動健康職場有成 防疫成效表現獲獎
» 綠岩能源組國際隊奪馬來西亞國家標案 光電容量目標上看1GW
» 2025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展科研實力 台灣20篇論文入選再創新高
» 艾邁斯歐司朗全新UV-C LED提升UV-C消毒效率
» 新思科技與台積電合作 實現數兆級電晶體AI與多晶粒晶片設計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23.101.23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