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HGST:洞悉客戶需求 開創儲存新契機
物聯網打開儲存市場一片天

【作者: 丁于珊】   2014年09月15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21170】

物聯網、雲端運算、巨量資料這三個名詞成為近幾年來炙手可熱的話題。從行動裝置到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庭、聯網汽車等等,隨著物聯網的到來,串聯起各種裝置,也帶來了巨量資料。這當中,延伸而出的是對於儲存容量更大幅度的需求,而物聯網也開創了新形態的儲存形式。對此,CTIMES邀請HGST臺灣及上海區總經理陳玟生(以下簡稱陳)與CTIMES總編輯歐敏銓(以下簡稱歐)進行精采的對談,以下為專訪重點整理。


歐:近來物聯網成為市場的熱門話題之一,請談談HGST在這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陳:物聯網是近幾年來很明顯的趨勢。由於網路的普及,使得許多不同的裝置能夠串聯起來,包括每個人手上的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到現在最火紅的各種穿戴式裝置,也因此收集了非常多的資訊,在將這些資訊分析後,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服務,這是簡單的物聯網概念。


從這個概念引導市場開始有了一些轉變,包括資料量將會越來越大,例如過去沒有足夠的裝置來幫助用戶收集資料,而如今,受惠於行動裝置的普及,人手一支智慧手機能夠隨時拍照、錄影等,記錄生活的點滴,這些都將會產生資訊。而從收集而來的巨量資料到資料分析,都將會創造出儲存的需求,但是這些儲存需求將會不同於傳統的儲存形式。


相較於傳統儲存可分為線上儲存及備用兩大主要需求,用途簡單,當面臨越來越多的資料量,除了儲存需求之外,還必須有運算處理能力。原因在於太多的資料量分散在各個裝置或儲存硬碟當中,必須有很強大的運算能力加速資料讀取速度,以更快速的找到用戶所需的資料,並且加以分析,若運算能力不夠強大,則沒辦法滿足及時資料分析的需求。


因此可以說,物聯網及巨量資料不只創造了儲存的需求,同時對於資料讀取速度和分析也有了不同的定義。但是,觀察硬碟市場的儲存容量,其增加速度正在減緩,原因是由於技術遇到瓶頸。相較過往硬碟容量每年以雙倍的成長速度再增加,近幾年來,能夠有20%-30%的容量增加實屬不易,各個硬碟供應商都在極力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提高硬碟儲存容量。


這也是為什麼HGST近來提出冷儲存(Cold Storage)的概念,並在去年推出Helium產品。在Helium產品當中,其使用技術非常特別,是在硬碟裡填充氦氣,由於氦氣為惰性氣體,穩定性佳,且密度僅為空氣的1/7,這能夠減少讀寫頭運轉的摩擦振動,因此能夠使用更薄的碟片,增加碟片放置數量。相較於傳統硬碟,使用氦氣填充的硬碟其容量可增加到50%之多。


除此之外,降低成本也是客戶追求的目標之一。我想大家都知道,資料中心除了初期的建置成本之外,後期的營運成本也非常驚人,其中硬碟運轉所需的電能以及為了讓硬碟散熱所需的溫度控制成本都佔有營運成本很大一部份。解決此一問題也是Helium產品的優勢之一,由於Helium硬碟為密封的產品,因此可以放在不導電的冷卻液體當中,讓作業環境能夠穩定控制在一定溫度之下,減少冷氣運轉功耗,降低總持有成本(TCO)。


善用資料創造更好生活

歐:看起來儲存市場不斷地在成長和變化,物聯網又帶起了更多不同的使用情境。剛才聊到的是企業端及資料中心的部分,如果再延伸至其他不同的應用環節當中, HGST的解決方案會如何和這些應用聯結呢?


陳:簡單來說,物聯網的儲存需求可以分為資料和速度兩大元素。過去智慧手機還未出現的時候,很多的資料是由電腦輸入,但是在物聯網這樣的環境之下,新的技術及裝置不斷推出,消費性裝置也越來越多元化,任何裝置都有可能是輸入資料的裝置,資料量越來越大,使得物聯網資料取得的來源比起過去更為多樣化和複雜。


第二個元素是速度,由這些裝置收集來的巨大資料量如果沒辦法有效利用,那個就沒辦法轉換成價值。因此,要能夠利用這些設備很快速的去分析,轉換成有用的資訊,讓用戶做出相對應的判斷,這才是物聯網真正的價值,因為傳統裝置沒辦法做分析。


不諱言,PC市場已經趨向平穩甚至有些下滑,但資料量的成長並沒有因此而下降,反而以每年24%的速度在成長,會有這麼大的成長就是來自於行動裝置或穿戴式裝置等。我們預估,2015年將會有250億的裝置,平均每一個人會有3-4個裝置,這些裝置都會收集資料,但是該如何善用這些資料創造更好的生活,是物聯網的一個關鍵任務。


而行動裝置或穿戴式裝置等消費性產品雖然不直接使用我們的產品,但也會間接透過雲端或其他網路的形式來進行儲存或抓取資料,那麼就一定會用到硬碟。


舉例來說,現在很多廠商都會提供免費的雲端儲存空間給消費者,若以台灣有五百萬個消費者來計算,每個人5GB的雲端儲存空間,將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儲存空間需求,那麼這個儲存空間勢必得由硬碟廠商來提供產品服務。


另一方面,這些資料儲存進去後,用戶也有可能利用這些資料再去做運算,例如原本一張1MB大的照片,在加入地圖資訊、人名標籤或人臉辨識等功能後,它本身的資料量將會成長數倍,所需求的容量也跟著水漲船高,硬碟廠商因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歐:以上聊了很多運算能力,這部分對於HGST而言,是很重要的技術架構嗎?另一方面是分析軟體,看來也是和你們息息相關的技術環節。從資料、運算到分析,你們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陳:HGST一直以來都是著重在怎麼提供給客戶更好、更完整的解決方案,如同剛才所提,物聯網時代創造了資料儲存、運算及讀取速度的需求,因應這樣的趨勢,我們也不斷延伸產品線。除了提供儲存容量方面的解決方案外,我們也提供了從硬體到軟體的服務,希望透過軟體優化來加快執行速度。為此,在過去一年,我們併購了三家公司,涵蓋了從SSD、PCIe到軟體方面,強化了我們的產品線。


不過我們也不只將本身定位為是儲存裝置的供應商,因應物聯網未來的趨勢,我們也希望客戶能夠更專注在創造自己的核心價值,因此HGST也提供subsystem的解決方案。透過subsystem的架構,客戶可以更快速地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得到遠高過於硬碟產品的價值。


開放有助做大市場

歐:因應目前越來越多的資料量,對於資料中心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對此,Facebook提出Open Compute Project,希望藉由公開自家硬體的設計,提高資料中心的效率及降低耗能,HGST也是組織中的一員,能談談你們的看法嗎?您認為這是否會有失去差異化優勢的疑慮?


陳:開放性架構當然會有你提到的疑慮。但是開放性有幾個很大的優勢是大家很容易忽略的,開放能夠讓應用開發加速,提高市場接受度,因而讓市場變得更大。加入OCP我想能夠加速市場的應用,餅當然也跟著變大,這是其一。


其二,我們常常在談產品必須有差異化,但是差異化並不只在於硬體。如果只強調硬體,到最後很容易淪落到殺價競爭的情況,因為規格都大同小異。此外,在企業或雲端這部分的市場,與傳統或PC、NB市場完全不一樣,比的差異化絕對不只是在硬體,每個人都有能力做硬體,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帶給客戶更大的價值,而這個價值能夠與其他的競爭對手有區隔,這是我們更著重的部分。因此,我認為差異化可以來自於其他很多的部分,包括軟體服務、系統整合、甚至還有time to market,如果產品越早上市,那就有更多的優勢能夠和對手競爭。


以Helium產品為例,現在也有競爭對手提出相同容量的產品,但是我們提出這個產品其優勢不只在於容量,更大的優點是在整個TCO的降低,這是目前市面上現有產品難以匹敵的,也是我們強調差異化的主要競爭優勢。


歐:HGST在儲存領域上的發展策略為何?又,全球市場與大中華市場策略有何不同?


陳:我們跟產業的幾乎所有主要的客戶,不管是OEM、ODM或雲端的客戶都有密切的合作關係。至於不同市場的策略,HGST對於全球市場的策略基本上大同小異,當然我們也會根據每個市場不同特性,有些微的調整。


例如以歐美市場與大中華區來看,歐美市場很多的資料中心都已經建置完成,不可能為了OCP架構,在短期內大量更換設備,只能先確保這些舊有的設備能與新設備相容。相對來講,大中華區可以說是全新開發的市場,沒有上述的負擔,可以馬上應用新的技術和產品,所以在這方面的確會有一些差異。


而針對台灣,台灣多數客戶屬於ODM的性質,不過因應雲端市場的改變,這些ODM客戶也開始重新定義它的的定位,逐漸有能力能夠直接去面對雲端客戶,而不需要透過如Dell或HP的代工才能接觸Google或Facebook這樣的大廠。


總歸來說,我認為HGST是一間非常有遠見的公司,儘管這幾年面臨一些風風雨雨,但我們的核心精神一直是提供給客戶最好的解決方案。而這些解決方案不只是賣硬碟,而是怎樣找到客戶的真正需求,提供真正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這是我們非常專注的一點。



圖一 : HGST臺灣及上海區總經理陳玟生
圖一 : HGST臺灣及上海區總經理陳玟生
相關文章
媒體公司採用快閃儲存方案提升客戶體驗
MTBF提升25% + HGST SAS SSD =整體優越效能
2015數據資料將如何發展?
雲端儲存:一個生態系統的商機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工研院開發智慧舒眠睡墊 可監測使用者心跳等睡眠數據
» 資策會通過ISO 17020國際認證 助半導體與電子製造業突破資安挑戰
» 工研院SiC技術亮相日本 助攻電動車產業升級
» MIT新創公司革新能源技術 以低成本地熱煉氨
» 微波技術革新氫能生產 韓國研究團隊大幅降低製氫門檻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7.105.18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