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美國在新經濟市場上的表現積極靈活,除了技術、經營模式不斷推陳出新,網站資源更占全球六成以上,也讓人不得不承認其霸主地位。這除了著重創意的工作風氣外,便利快速的骨幹建設則是這一切發展的基礎,據旅美華人表示,T1到家已不是新鮮事,光纖到府也是指日可待,這些令人瞠目的成就,電信改革開放的政策功不可沒。
美國電訊傳播法(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 在1996年2月8日公布,算是電信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其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包括廣播、電視、線纜服務、衛星傳播、網際網路等。此改革法的主要目標在於「減少規範、促進競爭」,柯林頓於簽署時就表示:「今天,用這鋼筆一揮,我們的法律就趕上了未來。」
而這一揮,也催化了全球電信開放的浪潮。
固網開放下的新局面
我國自85年立法院通過新的電信法後,也已陸續開放行動電話、呼叫器等多項無線通訊業務,大家引頸期盼的固網開放,也終於在今年3月塵埃落定,公布通過申請名單為:力霸集團主導的東森寬頻電信、遠紡主導的新世紀資通和太電集團主導的台灣固網三家,只有全民電通一家落榜。
對固網得標團隊而言,如何取得市場先機領先推出服務以及提供優惠的價格應該是目前最主要的重點,而東森寬頻挾台鐵環島骨幹優勢,於年底前將可推出第一階段服務,應屬最快。另兩家團隊也有不同的解決方案:新世紀資通和台灣固網都以目前遠傳和台灣大哥大的行動電話為基礎跨入固網領域,前者擁有一張北區及一張全區的行動電話執照,後者是民營行動電話最早營運的廠商,二者在佈建行動電話網戶時都已預先構建好部分電信基礎建設,另外與遠傳合作的台電,在全島已構建部分光纖網路系統,在骨幹網路的基礎相當雄厚。各業者的經營團隊及經營模式請參考(表一)的比較。
《表一 新固網團隊經營模式比較表 參考資料:台灣華爾街[http://home.pchome.com.tw/life/sandwich88/],固網商機介紹[http://pacific.nettrade.com.tw/stock/a/00-03-9i.html]》 |
|
固網業務包括室內電話、長途電話、國際電話、數據交換通信、寬頻交換通信以及電路出租等。在中華電信數十年的經營下,台灣固網普及率已達52﹪左右,而全世界固網普及率最高的國家瑞士也僅約68﹪,故相較於行動電話開放之初門號不足之情況,固網在電話市場的成長空間似乎有限。但明日之星的數據網路業務,目前僅佔中華電信營收比重2.5﹪,這才是固網業者看好的龐大商機。交通部估計固網業務民營化可帶動國內整體經濟總產值約923億元,而根據McKinsey之預估,我國電信市場規模到2,010年可成長為5,300億,其中數據通訊部份將佔2,500億,可見市場潛力無窮。
固網推動網路寬頻時代
:關於固網的商機,可以分成許多層面來看,它首先將帶動的是固網業者在骨幹設備上的大筆採購商機,其中包括了光纖、局端配接設備和用戶端接取設備等,主要得利者是國內外的上游設備業者,對於本刊企業讀者而言,除了投資上的考量外,並未直接受惠,自非我們討論的重點(許多理財網站皆有投資分析)。
我們希望為讀者介紹的是固網開放對於整體頻寬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包括技術應用面,及ISP與固網的競合關係,以做為企業經營的有用參考資訊。本期採訪的對象則有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營管處陳義清處長、數位聯合副總經理、東森寬頻李文豪協理、網索通訊謝發晟總經理等。
寬頻前景
先來談談整體頻寬環境的佈建前景。很顯然地,目前的電話雙絞銅線和同軸纜線將陸續被光纖所取代,整體固網纜線以光纖迴路為主體,又可分為骨幹網路(Backbone)、區幹線(Regional)和接取網路(Access)三部份,而根據固網業者的纜線舖設規劃,大致如下:
* 骨幹網路以光纖雙線路貫穿北、中、南三區,目前固網業者以台鐵、台電及中油既有的光纖纜線為主軸;
* 區幹線為多層次光纖迴路,以北、中、南作為分區,目前固網業者正加強工程舖設,其中台電的光纖迴路舖設以到達各用戶門口的配電箱為目標,光纖迴路可以雙向傳輸、斷裂故障時也可以應用轉向傳輸;
* 接取網路的光纖線路也將以直接連線到用戶終端設備為規劃方向。
在實際光纖網路的投資方面,台灣固網估計,未來10年內建設百萬公里的光纖芯,提供1,200Gbps頻寬。擁有台灣鐵路局環島光纖骨幹網路和力霸的混合光纖同軸網路(HFC)的環島寬頻網路的東森寬頻電信,亦計劃在10年內將編列28億研發經費,並建置688,668芯公里光纖網路。不僅如此,東電針對不同客戶群採用不同網路架構,在住宅用戶部份,已經陸續把有線電視網路昇級為雙向的混合光纖同軸網路,總計全省將完成300萬戶以上;至於頻寬需求高的商業用戶,則採建置光纖到建築物(FTTB),以及光纖到工業區(FTTC)的策略。
最後哩程三方案較勁
至於在最後哩程(last mile)的接取端寬頻方案上,目前有三種技術在較勁中,分別是最先進入市場的有線電視網路所使用的HFC、逐漸迎頭趕上的電話網路使用的DSL,和佈建快速、調變具彈性的無線LMDS三種技術,三者的特性比較請參考(表二)。
《表二 寬頻接取技術間比較 參考資料:PA Consulting,工研院電通所IT IS計畫整理1999/12》 |
|
三種技術中以DSL及HFC較為國人所熟知,至於「區域多點傳輸服務」(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ed Services;LMDS)在國內被談論的次數也已增加,因其建設速度快又可提供寬頻服務的特色已受到新世紀資通、台灣固網兩家固網業者的青睞,以達成搶佔市場先機(Time to Market)的目標。根據固網業者計劃,在傳輸設備的解決方案預計有15%-20%以無線方式為主,目前新世紀資通和三家設備供應商簽訂的採購合約中,Nortel所提供的就是LMDS系統。
ADSL與Cable Modem在國內已推出一段時間了,中華電信陳義清處長分析兩者的差異,認為Cable的優點是擁有有線電視的客戶基礎,也有節目源,並具民營事業的彈性,但在技術上的瓶頸則有三點:一是共享頻寬,相對於美國,國內因地稠人狹,人口密度高,共享頻寬的特性會使得個別用戶頻寬不足;二是缺乏網管技術;三是在網路架構上因採串接式的網路,所以當一處斷路,則全線皆受影響。ADSL經營的優缺點則與以上數點相對。
雖然Cable的收費較ADSL為低,Cable的理想頻寬又較ADSL為高,但對於要求網路品質的企業來說,ADSL還是擁有較大的優勢。兩大Cable業者東森寬頻城市與和信超媒體,目前也以家庭與個人為主要目標市場,其中和信雖表明不會放棄企業市場,也已在研擬相關方案,但表示當前還未打算推出;相較之下,東森則已推出ET Office方案,主打中小企業市場,但由於所提供的IP為動態IP,所以僅適合企業上網高速瀏覽,至於網站服務的需求,該方案則搭配主機代管(Colocation)和網站代管(Web Hosting)的服務。
固網開放對ISP的衝擊與因應
新一代的電信服務必然朝向以IP技術為主的整合訊息服務,(表三)為傳統與新一代電信服務的差異比較。在這方面既有的ISP業者已有豐富的技術與客戶基礎,因此雖然固網業者也將積極搶占數據服務市場,和ISP產生競爭關係,但ISP皆表示合作的空間其實更大。
Seednet副總經理傅志忠就表示,新的固網業將是ISP取得便宜電路的對象,ISP則是固網業者擴大客戶群的好夥伴,若固網業者有意自行成立ISP,Seednet也願意提供相關技術的OEM,扮演ISP技術的提供者、營運者或管理者的角色,所以僅管與各家固網業者皆已有密切接觸,但Seednet的態度是以中立的角色自居,不排除各種合作的可能性,傅志忠即說道:「我們是Case by case。」
Multacom美商網索總經理謝發晟也指出,「未來是競合的時代,但合作的機會必然大於競爭。」以國際頻寬服務為例,固網業者雖都有國外電信業者的投資,但仍不能保證在各國的服務品質,國際骨幹業者就能提供這方面的補強。另外,謝發晟認為擁有核心技術也是ISP競爭的關鍵,如網索預計將在第三季推出Wireless點對多點寬頻服務,這能幫助固網業者快速進入市場,尤其是針對需要last mile寬頻服務的企業用戶。
相較於獨立的ISP業者,東森集團擁有有線電視、Cable Modem上網服務,現在更是三大民營固網業者之一,東森國際網路業務部協理李文豪就表示,東森以建立寬頻科技島為目標,集團下各個公司皆「將固網的競爭當做自己的事」,而別的團隊相對上則很難做到如此緊密的結合,因此李文豪相當有自信的認為東森將可發揮最大的市場行銷力量。
對於下一波電信暨網路服務市場的開放競爭,中華電信無疑是各個業者的頭號對手。陳義清處長表示民營業者的經營手法非常有彈性,還沒碰上實在很難預料,但中華電信數十年來的經營基礎,也已具有別人難以超越的核心資源,如HiNet對外頻寬目前已達420Mbps,預定年底將提升至730Mbps,這是別人很難趕上的。而從78年起開始面對電信開放的競爭,也已累積相當的市場經驗。不過,結合多方民間資源是必要策略也是必然方向,目前與HiNet結盟的ICP業者相當多,這也能讓網路內容與HiNet的頻寬資源、系統能力做最有效的結合。
企業該熱身了
固網開放後,中華電線獨佔固網系統的局面將逐漸瓦解。在競爭之下,目前上網費率約為美國的十倍的現象也將獲得改善。不論固網業者間,或與眾ISP的競合關係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企業及個人用戶必然可得到更便宜而多樣的服務,而選擇多了之後,對於企業用戶來說,需要了解的是何種接取服務是最適合自己的需求,及擁有了更多頻寬之後,如何善加利用,以提升自己網路競爭力。
寬頻的世界,勢必對於整體網路應用市場再掀起一次新的革命與競爭,也就是如前文所述的,將由2D的文字內容逐步進展到3D及多媒體的內容呈現,在低成本的誘因下,也將降低傳統企業進入門檻,廣泛吸引中小企業的加值應用。現在只是個起跑時點,你是否已在熱身,準備衝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