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起大眾電腦關閉了筆記型電腦在台灣的最後一條生產線,距離2000年起政府開放筆記型電腦到中國投資之後,短短五年,台灣所有的筆記型電腦生產線就全部西進到中國大陸了。這代表什麼意義呢?對於廠商而言,這是降低成本與商業競爭下的必然結果;對於產業而言,這是走向全球專業分工的大勢所趨;對於社會而言,這是經濟發展所要面臨的瓶頸與契機。
很多人都說,台灣要生存發展的更好,那麼就必須知識升級、產業升級,但說歸說,實際上卻躊躇迴旋了好幾年,這不只是受到政治上空轉的影響而已,自身的信心與決心才是關鍵。大部分的人最難改變的就是觀念,只要知見能突破,接著就能順水推舟、手到擒來;如果不能突破,再怎麼說、再怎麼做也沒有用。所以,面對產業升級,大家準備好了嗎?先準備當然就可以佔先機,但環境的改變還是得等到熄燈號響起才能動,否則人們不見棺材不掉淚,怎麼肯善罷干休?現在筆記型電腦生產線通通關閉了,就是到了改革前進的時候了。
至於要吹什麼樣的進行曲呢?創新、研發、設計、加值與品牌都是,但這些都要新的人才來主其事,而人才要從那裡來?以前會推拖欠缺培養這類人才的條件,其實人的聰明才智都差不多,讓他們把精神體力發揮在哪裡,哪裡就會開花結果。所以最重要的是激發台灣人民特有生命力與熱情,儘管去嘗試,不要怕失敗或犯錯,挫折反而是一種寶貴的經驗,這就是創新發展所必備的能量。
因此,我們要憂心的並非人才的有無或資金的多寡,而是在自私放逸之後,會消磨掉人們的理想與希望。創新發展是一種向下紮根的事業,要有「長遠心」與「認同感」,本土的關懷可以產生長遠心,外在的競爭則可以產生認同感,所以政府的領導人、業界的先驅菁英們,要趁此機會吹響新的進行曲,否則內部想要做白日夢的人會先給自己下安眠藥,外部想要壓迫爭奪的人會先施展催眠術來對付,到時候想要振作,恐怕也是「侍兒扶起嬌無力」、「從此君王不早朝」了。
誰希望看到台灣長夜漫漫、偃旗息鼓?事實上這個世界是一體相關的,長期而言並沒有人會樂見這樣的狀況。而基本上,每個地方都應該發展自己的特色,才是對這個地球村負責任的做法,台灣因為歷史的因緣際會,走向高科技創新發展之路當然是很合理的發展。因為在客觀條件下,台灣顯得年輕有活力,卻又有著豐富的內涵,是東西文化的凝結處;而在時空的交錯下,住在台灣的人們沒有選擇地只能在風雨中長大、在搖晃中震大,也在強權中嚇大,這些都造就了台灣特有的生命力與無窮的創作體裁。
過去政府也曾吹出建立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進行曲,幾年下來卻也無疾而終,雖然地理位置上似乎適合,但新加坡、香港、上海也都覺得自己位居亞太中心,不僅優點比台灣多,而且沒地震、少颱風,的確是良好的亞太營運中心。所以,台灣大可不必去跟他們比軟硬體建設或腹地大小,多致力文化創作與研發設計就能成為產業的原鄉,當每個地方都急著成立營運中心來賣DIT的產品之後,台灣也自然而然地成為推動世界發展的進行曲之ㄧ了。(黃俊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