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想獲得更佳的嵌入式產品功能,設計者想到的不二法門往往是採用更新一代的晶片製程技術,要不然,這樣的硬體設計取向至少能提供更小的尺寸,或更低的成本,而維持一定的功能水準。這一向是電子產業長年來實現摩爾定律的一個走勢,不過,當製程技術走向深次微米以下,而產品需求走向少量、多樣且生命週期縮短時,一切仰賴硬體技術的潮流即將翻轉,未來,將是軟體當家的時代。
且來看看硬體設計上的瓶頸,目前光罩費已經高到有如天價,而高階製程的複雜度也讓驗證難度大幅提升,不僅拉大了開發時程,而且提高了開發成本;更有甚者,設計案往往因一些小錯誤而需要重頭來過,開發業主只得硬著頭皮再燒一筆錢了。然而,有些設計瓶頸,例如處理器的高熱量、洩露電流(leakage current)、訊號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及電磁干擾(EMI)等,並非工程師的功力不足,而是高階製程開發者心中共同的痛。因此,轉向更具設計彈性的軟體策略,變成非走不可的一條路。
FPGA的成功,正是可編程化(Programmable)需求強勁的一大明證。它讓晶片設計者在晶片正式進入硬體製程前,能夠反覆的測試與修改,不但能將錯誤的成本降到最低,而且有效縮短了專案開發的時程。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DSP的身上,現在訊息處理設計者已愈來愈傾向於採用可編程DSP,甚至進一步將DSP與RISC處理器核心整合在一起,例如ADI的Blackfin晶片就採用了革新性的架構,讓它能同時處理兩種運算功能,而且還能節省耗電及縮小尺寸。
...
...
使用者別 |
新聞閱讀限制 |
文章閱讀限制 |
出版品優惠 |
一般訪客 |
10則/每30天 |
5/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
VIP會員 |
無限制 |
20則/每30天 |
付費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