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說Linux是這幾年來資訊業界除網路外最受矚目的焦點,恐怕一點也不為過。乘著網際網路的翅膀,Linux持續在全球各地發燒蔓延,不僅技術人員汲汲鑽研於其中,產業界與投資界也都在思考,要將Linux推至何種境界,如何運用Linux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或者直接尋找具有投資價值的明星標的。植基於「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 Code)的觀念所發展出來的Linux,可說與網際網路的開放本質不謀而合,但卻也是這個特性,使得習於過去軟體產業經營模式的社會大眾,對Linux相關公司前景打上問號。更重要的是,Linux起源自許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程式高手與學術中人,大廠如微軟、英特爾、IBM的態度,將對Linux的發展具有關鍵影響。
開放原始碼為Linux概念的核心
談到Linux,就不能不提到日前來華訪問的理查史托曼(Richard Stallman)和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FSF)。此處強調Free是「自由」,而非不用花錢的「免費」軟體,也就是您可以自由流通軟體,並附上原始碼。且在「一般公共授權」(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之下,必須在軟體修改後,再以開放原始碼方式繼續流通。
自由軟體的精神在於讓每個人可以自由地取得、使用、散布、修改原始碼,提供大家互相激盪思維,分享成果的機制。這樣的精神,在網際網路時代裡發揮的淋漓盡致。1991年Linus Torvalds將Linux放到網路上的討論區,就是鮮明的例證。因為來自網友的熱烈反應,使得Linux的發展速度超出Torvalds原先的預期。
史托曼認為,自由軟體就是要將軟體產業從版權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人人都有取得軟體的自由,如同有權利呼吸一樣。他甚至不反對別人把他的軟體拿去營利,但前題是必須開放原始碼。或許是史托曼的主張一向不在軟體產業的主流中,即使現在一些Linux相關公司,或多或少並非完全遵守自由軟體的精神。日前史托曼在來華的記者會上,即清楚地與Linux公司的商業行為劃清界限,這也突顯了理想與商業現實間,仍有待Linux尋找出平衡點。
假如Linux發展必須依賴開放的網路社群參與,不再有所謂智慧財產權的封閉觀念,可預見的是,軟體的銷售不再是Linux公司營收的主要支柱。具備系統整合能力的加值經銷商(Value Added Reseller;VAR),可以提供整合、諮詢或教育訓練做為營收來源;此外亦可從協助電腦製造商將Linux移植(porting)到不同平台而獲得收入;或是研發特定用途的Linux相關產品。
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仍待考驗的商業模式
根據顧問公司Booz-Allen & Hamilton分析Linux業者的營收來源,可分為3個方向:硬體、軟體、提供支援服務。雖然Linux是源自Unix,但兩者卻有截然不同的產業生態。以Unix系統而言,包括IBM、昇陽、惠普、康柏都各自有其平台上的Unix產品,提供客戶從作業系統到應用程式的解決方案。反觀Linux則是以英特爾(Intel)架構,開放原始碼的環境來發展的,因此若欲從硬體平台提供差異化的Linux產品並非易事,即使是前述電腦大廠,未來在Linux的經營模式勢必仰賴技術支援與客戶服務。不過Linux業者倒是可以在某些利基產品取得優勢,例如最近流行的資訊家電(Information Appliance;IA)產品。因為Linux較精簡、開放、以及成本低的特性,非常適合用於IA嵌入式系統,因此像是Lineo的Embedix,及Lynx的Blue Cat皆以此為專攻領域。
目前大多數Linux業者以扮演軟體開發者居多數,除了推出自己的發行版本之外,以提供中介軟體(middleware)、開發工具、編譯器(compiler)等附加價值的產品為大宗。因為在開放原始碼的觀念下,單靠銷售發行版本的收入並無法支撐營運。另外一種營收模式為移植應用程式到不同的平台,特別是原先用於Windows環境者,因為假如沒有足夠的應用程式,對於位居第一線的獨立軟體供應商(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ISV)採用Linux的速度便會減緩。
最後一種營收來源,也是目前許多Linux公司所標榜的─提供支援服務。既然工具本身的價格已經壓得很低,但是卻另有高度的整合需求,例如可以針對高階使用者推出Linux轉鑰解決方案(Turnkey Linux Solution)。此外,公司亦可運用網路的開放特性,建立開發者社群,以擴大所提供支援服務的縱深。
以目前全球知名的Linux公司進行分類,Red Hat、Corel、Caldera、SuSE、TurboLinux均有自己的發行版本,同時也提供技術諮詢與支援服務。Lineo、Lynx、MontaVista是專攻嵌入式軟體領域,VA Linux及Linuxcare以提供企業Linux解決方案為主,此外還有銷售Linux系統及廉價Linux電腦的通路業者LinuxMall及Linux Store,前述兩家公司已於日前宣布合併。
攤開幾家已在那斯達克掛牌交易Linux公司的財務報表,有幾家在最新1季的營收表現都不錯。像Caldera最近1季(2000年1~4月)營收為136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80%;VA Linux營收則為3,460萬美元,整整較去年同期成長700%,Red Hat也是成長不少。不過在營收成長的亮麗數字下,各家上市Linux公司都難逃虧損的命運。顯示各家業者對於經營模式,如何拿捏開放原始碼理念的尺寸,仍處於摸索的階段。
眾星力拱Linux 網路平台決勝負
自從今(2000)年4月中那斯達克重挫之後,連帶一些Linux相關公司的股價風光不再,紛紛從IPO時的高價大幅下跌,使得投資大眾將對於網路公司的疑慮擴散到Linux公司身上,大家對於「免費」軟體(實際上並非免費)的經營模式打上問號。然而,數字說明一切,根據IDC統計,1999年伺服器作業系統市佔率分布,微軟的NT以38%居首位,而Linux已從98年的16%升至99年的25%緊跟在後。由此可知,即使在微軟掌控的作業系統市場中,憑藉著網際網路無孔不入、無遠弗屆的特性,Linux亦闖出一片江山。正因為Linux的應用日漸增多,世界大廠從硬體的英特爾、超微(AMD),到系統業者IBM、康柏、惠普、戴爾,或以投資之名義,或以開發支援Linux的產品,宣示擁抱Linux。
英特爾可以說是其中最積極的大廠之一,它對於Linux相關公司非常有興趣,投資的公司包括Red Hat、VA Linux、eSoft、TurboLinux、SuSE、Lynx,同時也不斷發表可用於英特爾下一代高階晶片Itanium的Linux開發工具。
康柏則是最早支援Linux的系統廠商,根據IDC的統計,1999年第4季Linux伺服器出貨量的市佔率,康柏以25%為最多。IBM以10%居次,惠普及戴爾皆為7%。從今年開始,我們更可以嗅出各家系統業者在Linux戰場硝煙四起。IBM於日前宣布傾全力支援Linux,伺服器產品從RS/6000、AS/400、Netfinity到S/390,也將推出內建Linux系統的筆記型及桌上型電腦,而在新推出的軟體WebSphere亦支援Linux,同時還要挹資贊助Linux相關訓練與認證課程。
結語
在PC時代中,Wintel的架構決定一切。但也就是因為Wintel架構太過成功,以致於忽略了網際網路蘊藏的豐沛能量。英特爾率先脫離Wintel架構,致力於讓IA-64架構可以支援各種作業系統,且最近已不再自限於半導體公司的角色。微軟在PC的世界中可以說是獨佔的地位,亦亟思在後PC時代掙得一席之地。
Linux的機會呢?傳統的PC與伺服器市場裡,Linux在效能、價格、穩定度上,都獲得不錯的評價。但是迎面而來的競爭對手,從中低階的Windows到高階的Unix,均有其使用背景及市場實力,短期內難以撼其地位。既稱之為「後PC時代」,顧名思義,PC不再是唯一的競爭思維,網際網路才是最終的目的,Linux與其它作業系統的主戰場,將不再是PC,而是所有能連上網路的平台。因網際網路而起的Linux,將運用網路開放特性加速其擴散速度,登上主流作業系統之列。